【本文来自《作为内容行业从业者,试用后,发现AI要消灭的是整个内容创作》评论区,标题为小编添加】

我真的想很认真解释一下~我用过之后~我得出的结论是ai至少可预测的阶段不可能替代人的创作。

但是,我们陷入了一个误区。就是ai只有能够真的创作的时候才是杀手。实际上,ai很可能改变创作与受众的身份。我完全可以以我自己为创作的主体,但是通过ai 我可以无视创意,点子,设定,技法,传播,成本,效率,受众喜好这些问题,让ai仅配合我一个人创作。

就像牙买加的文盲音乐家靠合成器采样器和电脑编曲软件剪切loop采样照样能制作出独具风格的音乐一样。内容创作的尝试阈值被降到了0,而因为是只面相自身的内向的创作,又导致这样的内容实际大家不选择传播,而传播的价值,公共内容的价值也不彰显了。

我们诟病算法短视频不是因为算法时代大家创作能力低了,而是创作门槛降低导致大量冗余内容上线的同时,算法引导了一种面相算法的创作。很多创作人创作的对象不是受众,而是算法。我怎么让算法读懂我的内容比我的内容好更重要了。

而创作进入与共创的阶段,就完全没有受众了,因为受众和创作者合而为一了。我要看什么我自己创作给我自己看的时代。ai代替的不是“我”,ai代替了“别人”。

再说说绘画ai。绘画ai最大的创作门槛在教会ai读懂你到底要什么。只要看一看ai创作的描述,就知道引导ai作画需要的创意和精心程度和真的自己画是一个量级的。

但是最大的不同,是他的创作并不精致,但是他能轻易的读懂你的提问和要求,包括上下午,包括你话里的重点。

而我们又知道,当前融媒体创作的基础,其实是文字描述。写小说得有个框架,画漫画得有个故事和设定,做视频得有个脚本和分镜。一旦语言描述的理解被打通,那这些内容的联合,迭代,技术进步,只是训练的时间问题。